| | |
精选文章

我讨厌的并不是你,是那个阴影中的自己

2018-12-20 作者:Thomas Huebl

透过他人触摸自己的阴影

就像看向内在的深渊

当内省足够深的时候

我们会看到最深处

水面上倒影的一双眼睛

也在凝视着自己

我们是镜子

也是镜中的容颜


(一)
走向你排斥的地方


如果有人让我们产生反感,那么TA一定在某些层面上与我们有联系。因为TA触碰到我们内心所排斥的某些事物。


因此,我们对某些人、事的排斥,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深处阴影的反感,而阴影也是我们的一部分。其实,重要的不是外在那个让我们讨厌的人、事,而是与我们有关联却又让我们产生排斥心理的那种能量,它让我们陷入了割裂的状态之中。


比如说我们碰到了一个人,TA的思想是极度右派的。我们可能会说:“又是一个极右的疯子。”虽然我们不认同TA的思想行为,但是TA并没有让我们产生某种负面情绪的共鸣。


但是一旦这个人让我们产生了极度排斥的心理,我们要意识到,我们内在的探测仪产生了作用,我们内心深处存在着某种负能量,需要被处理和解决。此刻,我们更需要去接近这个人,去看看这种让我们排斥反感的能量究竟是什么。


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:强迫自己去接近所排斥的人,心里却巴不得快点走开,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正确的做法是:首先要正视这个人。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:一是接近TA;二是和一个清楚明白的人谈谈这件事。


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,这个人身上有什么东西让我们如此反感,以致于我们都不愿意看向TA。


反感常常意味着这样一种情境:生活把这个人带给了我们,TA却无法激发我们的潜能,甚至是抑制了我们的潜能。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投射在TA身上负面的东西。所以我们必须要去正视这个人。不过,正视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同意TA的观点,而是代表着我们需要创造出发展的机会来完善自己,保持自己的灵活与开放。


这种发展的机会,会让局面朝积极的方向发展,但这种可能只有在我们真正正视这个人的时候才会实现。否则我们就算看着TA,只要我们的内心仍然充斥着“我受不了这个人”的想法,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的负能量。


我们只筛选出了自己投射在对方身上的负能量,只看到了一个自己讨厌的形象,而忽略了其他足以改变我们观点的可能性。


一旦讨厌的形象已经固化,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。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拒绝蒙蔽了双眼,也就看不到对方内心真正恐惧的部分。事实上,TA有可能只是通过一些虚张声势去掩盖内心的恐惧。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点,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。


也许我们可以和对方一起回顾往事:TA可能从小害羞胆怯,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,只有当TA做出什么大事情时,别人才会注意到TA。在了解到这些成长背景后,我们内心以往构筑的对TA的成见将顷刻间轰然倒塌。这种互动只有在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时,才能让我们有所收获。固执和成见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,甚至反过来还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。




(二)
放下成见,真正看见




我们内心对一个人的拒绝,会蒙蔽自己的双眼,我们再也看不到事情背后更多的可能性;即使我们看重一个人,也只是看到了我们看重的某些方面,而不是看到完整的对方。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的判断,我们都只看到了自己所评判的这一部分。


我们可以尝试,在有意识地、不受自己成见束缚的前提下,去观察别人: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?把正面的、负面的判断统统抛开,去观察在我们面前的真实的对方,而不是成全我们臆想中想要看到的样子。


在日常生活中,就算我们无法阻止“判断”的产生,但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件事,就要尝试抛开“判断”,去看到背后更多的事情。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觉察“判断”对我们的认知产生的影响,这样我们对一个人、一件事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吸引或抗拒的层面了。我们就能抱着自由开放的心态进入情境之中,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。这时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,生命便进入灵活的、不断发展的状态。


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内在的排斥心理,因为这种排斥的心理反映了我们内心的阴影。


一般来说,我们对这些阴影是不自知的。但是,对外在的某种反感和排斥,能给我们这样的信号,让我们知道自己内心阴影的存在。但是这还不够,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揭开了这层阴影。


要揭开阴影有两种方法:一种是通过与我们反感的人互动,追溯自己的阴影所在;另一种是和其他人一起来直面自己内心的阴影。

(三)
一味反感只会影响生活




如果我们反感一个人的话,我们首先要思考:所反感的到底是这个人的什么?有可能这些让我们反感的部分,正好是与我们自己相关的。


我们所反感的部分,它们一直存在,但是我们之前没有明显的感受,可能是因为我们以前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绪。于是我们就以为自己才是至真至善的一方,对方是大恶之人。但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理解。


举个例子:当我们对一个极右分子产生排斥或反感时,会发现我们体内也有一部分能量让自己同样排斥,这并不代表我们也是个极右分子。但这也许表示,我们自己存在潜在的攻击性。


我们所看到对方身上的这种攻击性,其实是我们内心所强行压抑的。我们害怕让生活中的其他人发现这一点。所以如果我们看到有人粗野无礼、横行霸道,我们就会特别反感,因为这会激起我们强行压抑住的攻击性。


我们约束了我们自己这种攻击性,也表示我们无法忍受这种攻击性的存在,所以我们也不允许它存在于其他人身上。


我们发现这种攻击性能够激发起自己内心类似的,曾经被抑制住的能量,这首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;接下来,我们就要尝试与这种能量联结起来,去进一步了解这能量到底是什么。


要么去认识它,要么单纯地把它定义为恐惧。当我们去认识它时,我们的身心就融为了一体,这时我们开始问自己:刚刚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?


通常情况下,我们会感受到这两种情绪中的一种:愤怒或恐惧。那我们遇到具体的事情时,就要继续扪心自问:我的情绪是哪一种呢?


如果是恐惧的话,我们要怎么去接受这种情绪并且承认:“是的,我当时害怕了”呢?


如果我们拒绝这种情绪,那我们也是在拒绝自己;如果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恐惧,那我们就有机会看到——恐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。


恐惧代表着力量的缺失。如果我们压抑住了自己的攻击性,那么这种攻击性的力量也被压抑下来,恐惧取而代之;如果我们的攻击性重新浮出水面,恐惧也就消失了,于是我们又有了力量。


所以我们必须要看看,我们的攻击性、我们的恐惧都藏在什么地方?我们的恐惧植根于何处?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不再害怕对方,并与TA平起平坐?这种平起平坐不是说要和对方争吵、打架,而是我们能够正视对方。


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,那么就和处于恐惧中的情况完全不同了。我们的态度是正视还是恐惧,这是创造不同相处环境的决定性因素。


内在科学的日常法则里面讲到“正视你所拒绝的事物”以及“走向你所排斥的地方并仔细观察它”,这二者都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处理过程。一旦我们通过观察发现:“哎呀,我真的压抑住了这种情绪”——那就会帮助我们继续往前走,去处理那些情绪和阴影。


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找到内心的阴影所在,那么就需要借助于他人。如果我们发现了阴影的存在,并且想要更自由地活着,获得更完整的自我,那么也要去找到它,处理它。


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,我们就不会再因此产生困扰,因为我们已经全然接纳了自己的情绪。


当我们全然接受了,我们就变成了不同于现在的自己,我们对同一个情况就不会再排斥或反感。因为我们很清楚,再次遇到这样的人时,即使我们可能还是不同意TA的观点或做法,但是我们体内已经没有了对应的负能量,也就不会再把负能量投射到对方身上,让自己不知所措。


如果我们希望拥有自信、清醒和可持续的生活,我们就要去接受这些生活中细小的波澜。它们给我们带来新的体悟的同时,也在指导着我们如何生活。这样,我们就获得了更完整的自我,类似的波澜也终将融入生命平静的海洋里,不复出现。


阅读更多精彩文章
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